盛华医药官网

经期血块:健康警示还是生理常态?(二)

经期血块:健康警示还是生理常态?(二)

2. 血液凝固与抗凝机制在经期的“博弈”

人体血液具有天然的凝固特性,一旦离开血管,在多种凝血因子的作用下会逐渐凝固。然而,在月经期间,子宫内膜会释放一些特殊的抗凝物质,其中最主要的是纤维蛋白溶酶(纤溶酶)。这种物质能够溶解已经形成的纤维蛋白,从而阻止血液凝固,确保经血能够顺利排出体外 。

经期血块的形成,可以看作是这种凝固与抗凝机制之间“博弈”的结果。当某些因素导致凝血趋势增强或抗凝物质相对不足时,血块就可能出现。

3. 生理性血块的常见成因

在许多情况下,经期出现少量、小体积的血块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,不必过度担忧。常见的生理性成因包括:

  • 经量较大或流出过快:当月经量突然增多或者经血流出速度过快时,子宫内膜产生的抗凝物质可能来不及充分作用于所有经血,导致部分血液在宫腔内或阴道内停留时发生凝固,形成血块。这在月经量最多的头两天尤为常见 。
  • 久坐或长时间卧床: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,特别是久坐或卧床,可能导致经血在宫腔或阴道内积聚,排出不畅,滞留时间延长,从而增加了血液凝固形成血块的机会。
  • 子宫位置影响:部分女性由于子宫位置特殊,如过度前倾或后屈,也可能影响经血的顺畅排出,导致经血在宫腔内潴留并凝固成块。
  • 激素波动:在青春期初期或围绝经期,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尚不稳定或发生较大波动,这可能导致子宫内膜脱落不均、出血量暂时性增多或集中脱落,从而容易形成血块。
  • 大块内膜脱落:有时,子宫内膜并非均匀细碎地脱落,而是以相对较大的片状或块状脱落,这些较大的内膜组织混合血液后,看起来就像“肉块”一样的血块,这也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。

 

关键要点:

  • 多数情况下,经期出现少量、小体积(通常小于1厘米)的暗红色血块是正常的生理现象,是经血在排出过程中部分凝固的结果。
  • 人体子宫内膜自身具备抗凝机制,但当经量过大、经血排出不畅或特定生理阶段激素波动时,抗凝机制可能不足以完全阻止血液凝固,从而形成血块。
  • 生活习惯如久坐、长时间卧床,以及子宫的解剖位置,都可能影响经血排出,进而导致生理性血块的形成。